人民共和国大众汽车 header image
Theater Texte

大众汽车的人民共和国

——里米尼团体Stefan Kaegi导演的剧场作品

caokefei_publikationen_007_VV02_0005_vv01 

新疆、大众汽车、卡拉OK、红色娘子军、山寨、小燕子、孙子兵法、股东大会、全国人大会议……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名词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看到在巨大的舞台上一个仿造的汽车工厂车间,由演员扮演的四位大众公司的外派德国专家和一位外派专家的德国妻子在电子邮件中向他们的亲友述说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一位由台湾舞者扮演的中国女工在整个台上穿行舞动,只有她没有台词,这无声的存在胜似任何话语。在一个小隔间里,可以看到一位扮演门卫的乐手,他在现场制作环境声效,之后还出人意料地作为歌手献唱。更令人不可思议的则是十一名德国中小学生的集体登场,他们背诵大众公司的历史、学习中文、作杂技动作、模仿电视节目播放的革命样板戏的舞蹈。舞台上,仿造大型机器的舞台装置时不时上下移动,在一面LED显示屏上——这是车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中德文的生产指标、标语口号以及台上演唱的歌词。在两个前后截然不同大小的投影幕上放映着(主要)由导演施戴芬·凯吉(Stefan Kaegi)在中国采风中拍摄的大量录像。演员的台词和影像都是以主创人员半年多往来中德两国的实地调研和访谈为基础,这一切共同编织了一出多声部、多视角、多媒体的纪录剧场作品——这就是2014年10月在汉诺威市立剧院首演的《人民共和国大众汽车》。

导演凯吉(里米尼纪录团体的成员之一)在筹备阶段向我谈起这个项目时,这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大众公司和汽车这个主题与我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我在上海刚念完德语专业时,大众合资公司正迅猛兴起,我们这些毕业生作为未来的翻译员十分抢手。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我亲历了(德国的)汽车工业是如何在整个中国快速扩展的,我们在北京是如何被不断增加的汽车动辄堵在路上数小时的;我的一个朋友由于购买者过多而在等待名单上数月之久,如何渴盼着买到一辆大众SUV车;我们的天空又是怎么越来越严重地被雾霾笼罩,以至人不戴口罩都出不了门。以大众公司作为一面聚焦镜,直面当下现实的各个侧面,实在太合适不过了。我欣然答应了凯吉的请求,作为“戏剧构作”(德语:Dramaturgie)加入了这个项目。这是个在德语剧场中不可或缺的职位,是导演的第三只眼睛,接近于中国戏剧的“戏剧顾问、指导”,但远远超出顾问和指导的范畴。

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在熟人圈子里向导演推荐司法和经济方面的高层人员,作为他第二次前往中国采风的谈话对象。在长时间反复交涉后,我的两位熟人最后还是取消了会面。因为话题对于他们来说太捉摸不透,而且和一个陌生的“老外”交谈,心里没底。我当然能理解他们的拒绝,但也再次意识到,我们在私人圈子里,可以敞开心扉(或许这都难做到了?),一旦离开这个圈子,我们会变得谨小慎微。我不知道,如果自己处在我那熟人的位置上,我是否会有胆量呢。

不过凯吉还是从旅行中带回了很多素材,我开始处理这些素材,并提出各种建议,这是在排练开始前不久。在汉诺威的巨大排练厅,我遇到了一个多民族混合的团队,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从亚洲到欧洲一直到南美,如果把孩子们也算在内,那差不多是30人(我希望在中国也能经历这样的景象)。在一张长桌上放着与项目相关的各种书籍和文献,以便每个参与者阅读。排练是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我们邀请大众公司的员工来到排练厅,与他们交谈;我们出去参观大众公司的车间,身临其境,有助于对戏的深入了解;我们共同参与导演通过Skype和人权组织代表的现场访谈,观看有关中国的录像片;日本籍编舞严格地训练演员、编排形体动作;乐手尝试着新谱的音效,我则愉快地教孩子们唱中国儿歌、作形体动作。在排练过程中,凯吉与我们两位戏剧构作密切合作,一而再地对演出文本进行精简、补充、调整,直到首演前不久还在反复斟酌,与此同时,影像艺术家也必须不断调整与台词互动的视频材料。如果不是首演将近,也许会成为一个几乎永无止境的过程。

caokefei_publikationen_012_VV02_0010_Background 

排练主要是和演员们的工作。与里米尼纪录剧团的其他项目不同,通常他们团队都是请当事人上台讲自己的故事,而这次外派专家的角色是由演员来扮演。排练舞台按照演出舞台的尺寸象征性地搭建起来,所有技术设备在场就绪。演员们热身、练习形体动作、学习基础的太极和武术;他们学唱卡拉OK,这总是给艰辛的排练带来许多欢笑;他们还向我学说中文,这是项不可小看的工作,要求双方都付出很大的耐心。我总是惊讶于德国演员学习台词和进入角色的速度,因为他们几乎每个晚上还要在剧院的保留节目中扮演其他角色,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常常在不同的身份之间来回转换。排练过程中,这些演员十分投入,他们尝试不同的表演形式,去寻找台词和身体之间自然恰当的感觉,这呈现出来比想象的要难得多。

caokefei_publikationen_010_VV02_0008_VV04 

在首演前两周,我们转战剧院的大舞台。我看到,原先具有文献纪录特性的排练在这个舞台上如何发挥出其艺术的效果,从而打开了一个远远超越个人叙述的空间。但同时我也发现,曾经在排练厅的个性化的私密氛围,在这里却有些丧失,尤其当有些演员正面对着观众叙述的时候,不自然地作出夸张的表演。这时我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一个(多余的)问题:他或者她昨天晚上演什么角色了?在一个没有故事情节贯穿的舞台空间,演员如何真正在场?台词与身体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建立和其他表演者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和观众的关系?这是排练中一再发问而又不断尝试的过程。
当我在排练的最后阶段自拍我的表演视频时,我觉得挺有趣。视频上,我扮演在德国大众公司工作的工程师,在和远在中国的家人视频对话,叙述我在德国的各种经历。这些视频构成了演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其丰富了在德国生活工作的中国人的视角。我一开始觉得这部分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出乎意料地它让德国观众笑声不断,在这里视角的错位使得司空见惯的事物变得陌生以至于滑稽,我希望能在中国看到这个演出,看看国内的观众对外派专家的讲述有怎样的反应。就这样,排练过程的多层次发展以及其开放性将各种人物与舞台空间、各种语言和声音与观众的笑声,共同组成一部独一无二的多声部作品。

caokefei_publikationen_011_VV02_0009_VV03 

2014年12月,我在一家德国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报道:“如今,大众、奥迪、斯柯达、西雅特、保时捷、布加迪、宾利和兰博基尼等集团旗下品牌的所有汽车中,有近40%是在中国销售的……大众今年(2014年)在中国赚到了约60%的集团净利润。”如果大众与人民共和国联合,如果经济实力与政治权力携手,如果资本是新创造出来的上帝,那么这一切对于“人民”意味着什么?谁是这些“人民”?我们每个个人在这样的现实中如何作为?我们将给后代留下一个怎样的世界?《人民共和国大众汽车》的演出提出了许多迫切的问题。

caokefei_publikationen_008_VV02_0006_VV06 

在我的感知中,某些事物也发生了错位。2015年初,当我站在北京的大街上,看着汽车从我身旁呼啸而过,这一次,高大昂贵的吉普车和SUV车好像比半年前更多了。一幅画面始终出现在我眼前:戴着口罩的孩子们在一个巨大的空荡荡的工厂里,他们像机器人那样工作,速度飞快,越来越快。而我身临其境的世界——那些宽阔的街道和高耸的摩天大楼——却让我感到如此不真实。那幅画面是演出的最后一个场景,在北京的大街上突然变得如此真实。
(德语原文刊登在“当代剧场”杂志及亚历山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戏剧”书籍。)

摄影: Katrin Ribbe